(接上期)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超常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类型,有的是跃进式的;有的是渐进式的;有的是波浪式的;有的是后起式的;有的则是滑落式的。同为超常儿童,智力水平相近,为什么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别呢?超常儿童顺利发展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查子秀教授认为,超常儿童本人心理的协调发展和适合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着超常儿童是否能顺利发展以及发展过程的起伏。
有些超常儿童在较复杂环境中不能适应,或遇逆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耐受力,自负孤僻,人际交往困难,或由此引起神经衰弱、抑郁症等身体的或病态的反应,有的自我要求过高,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而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有的不爱运动,体育不达标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智力的发展。
中国科大少年班的朱源老师告诉记者,70年代末,少年大学生刚露头角,社会上和新闻界掀起了一股宣传热潮,造成个别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使得自身的发展出现反复。如今,他们吸取了教训,只宣传整体而不再宣传个人。
但话又说回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仅占了1%,比例是远低于常态儿童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社会上对少年班的盲目从众心理。对此有关专家告诫说,少年班教育需要超常少年。对于常态少年来说,进少年班不是最佳选择。
中国的超常教育刚走过了20年,注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今超常儿童约占总人数的3%,可现在被发现的微乎其微,教育形式也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农村大部分被埋没,在那里,能接受超常教育的人数少之又少,发展得非常不平衡。
国外,如美国,1974年就已为超常教育立法,在其政府部门,设有专门的天才儿童局,在师范院校,开设了课程,培养超常教育的师资力量。而我国,已有《特殊教育法》,教育部设有特殊教育处,师范院校也设有特殊教育专业,但针对的对象均是智残儿童。超常教育均没有纳入上述诸范围。因此,我国超常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海上文坛朱奕